任何事都不該是工作、生活不順的救贖

顯示者跟拒否錢錢

圖:可愛的拒否錢錢(圖片出處: Facebook錢哥的四分之三日常Shiba Inu Mr.Cash )

身邊大部分的人都一樣,過著一般上班族的生活,一年安排1~2次出國旅遊,出國旅遊的確是一年中難得的享受,能跟平常忙碌的生活有所區別。

出國前從工作堆中爬出來(真的是爬出來不為過),出國放鬆回來後,會看到堆積如山的文件,宣告著我又必須鑽回工作堆中消化他們。

必須承認,以前的我很習慣回國後,就把情緒抽離如行屍走肉般當工作機器,連續加班消化個3~5工作天,就恢復常態工作量。

直到某一天或說某個時間點,我持續觀察周遭變化才發現,有人更變本加厲的,在出國前後都散發強大負能量,彷彿只有出國那幾天能得到平靜放鬆(或者,沒說出口的是,連出國都無法放鬆)。這讓我意識到,她就像鏡子一樣鏡射出另一個我,所幸…我確認至少出國時我真的活在當下,樂在當下,反正回來都要心累、眼神死,冒著離職的風險都出國了,如果沒享受到不是太可惜了??

更深一層的思考則是,我想要的是什麼呢? 想要的是心靈上真正的平靜,如果一年只有出國10天,那其他355天都要這樣身心靈不平衡,怨念及負能量滿載沒靈魂的度過嗎??

在身心安頓的路上永遠有可以努力的地方,對我來說,我很怕無聊且日復一日的,變成例行老鼠迴圈,仔細想想,除了出國、過去的理財思考方式好像也是當成浮木、救贖,在心中上演無數次的”如果我發了劇場”,如下:

如果中樂透頭獎,馬上就辭職不工作了。

如果買到飆股、投資賺飽飽,我就環遊世界去,不跟這些討厭的人事物一起該有多好??

如果…(以下開放造句)

近幾年疫情突然來襲,只單純等待”如果我發了”浮木的救贖,那應該直接掉入深淵且無法自立了。

發現後,我做了甚麼呢??

務實覺察與面對自己的情緒跟金錢觀:

任何事都不該是工作、生活不順的浮木,可以放鬆可以抽離,但不能當成唯一的救贖。擁抱自己的情緒,可以脆弱也可以勇敢,更可以有變化,這都是當下真實自己的樣貌。

無論多不容易,都要持續為自己打氣,並增強自己的能力跟視野:

試想幾年後,未來的自己會怎麼看待目前的狀態呢?? 如同疫情來襲,是增加你的危機意識,讓你提升競爭力的起點,還是加深你的恐懼跟壓力而已呢?

學習與恐懼共存:

面對情緒、增強自己的能力跟視野跟正確的金錢觀外,亦學習與恐懼共存。相信我,當你知道生活中擁有選擇權後,恐懼就消失一大半了。而大部分你所恐懼的事,也不一定會發生。

做了以上幾點,我更能明白,生命中任何美好的事物,都應該享受純粹的美好,而這份美好並不是一時的情緒跟救贖,而是單純的享受與體驗人生。